机电b股—002139

  地理位置

  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,东经113°46′至114°37′,北纬22°27′至22°52′。地处广东省南部,珠江口东岸,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;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;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,市区距香港港岛仅45分钟车程;北部与东莞、惠州两城市接壤。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,多处可建深水港,水产资源丰富。

  经济增长

  经过25年建设和发展,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,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,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创造了罕见的工业化、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速度。

  2006年1月19日,深圳市统计局举行深圳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2005年全市主要统计数据公布会。根据初步核算,2005年深圳生产总值为4926.90亿元,比上年增加15%。经济增长加快,使深圳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,总体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提升。同时,工业生产、港口运输、基建投资快速增长,市场消费、外贸出口实现了新突破。平稳、突破、快速,成为2005年深圳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。

  经济总量越来越重

  据深圳市统计局局长邓平介绍,根据初步核算,2005年本市生产总值为4926.90亿元,比上年增加15%。从全年发展趋势看,深圳经济呈现逐步加快态势,全市生产总值各季度累计增幅分别为13.3%、14.0%、14.2%和15.0%。从经济发展进程看,过去5年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,本地生产总值连续跨越2000亿元、3000亿元和4000亿元。经济增长速度年平均达到16.3%,比“十五”计划的预期目标高4.3个百分点。

  从产业结构看,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9.87亿元,下降20.4%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2580.82亿元,增长17.9%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336.21亿元,增长11.6%。

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.7%

  2005年,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12.38亿元,比上年增长18.2%,增收63.56亿元,是“十五”期间增收最多的一年。其中各项税收346.51亿元,增长15.5%。

 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。根据600户城市住户抽样调查,2005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494.40元,比上年增长8.7%。

 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升,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.6%。在8大消费价格中,食品类升幅最大,达4.5%。居住、衣着类次之,家庭用品类微升,其余烟酒、医疗、交通通讯和文化娱乐类价格均不同程度下降。

  消费作用凸显,消费热点迭起。2005年,全市批发和零售贸易、餐饮业实现增加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.9%,是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最高的行业,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。社会消费品市场持续趋旺,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,达到1437.67亿元,增长15%,增长速度最近4年首次赶上了GDP增长。

  外贸出口总量超千亿美元

  去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828.60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24.2%。其中出口总额达到1015.02亿美元,增长30.4%,连续十三年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。

  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出口贸易比重上升,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,民营企业出口增长迅猛。全年一般贸易出口169.29亿美元,进料加工贸易出口623.60亿美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60.2%和35.4%。民营企业出口137.80亿美元,增长93.2%,占出口总额比重由上年的9.2%提高到13.6%。全年机电产品出口755.36亿美元,增长27.9%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70.95亿美元,增长34.3%。

  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.8%

 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272.90亿元,比上年增长19.4%。工业适度重型化进一步加强。全市重工业增加值1630.78亿元,比上年增长22.8%。

  大中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快速增长。全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1531.80亿元,比上年增长22.9%,增速比整体工业提高3.5个百分点。在各种经济类型中,国有企业增长19.7%。股份制企业增长14.2%。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583.11亿元,占工业增加值比重69.7%,增长21.8%,高于整体工业2.4个百分点。

  在工业行业中,通信设备、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达946.23亿元,增长24.4%,占工业增加值的41.6%。

  继续稳居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行列

  去年深圳港货物吞吐量持续稳步增长。全年深圳港口货物吞吐量15351.36万吨,比上年增长13.4%。其中,集装箱吞吐量1619.68万标箱,增长18.6%,继续稳居全球四大集装箱港行列。

  2005年全市货运量达9806.79万吨,比上年增长23.3%,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604.60万吨公里,增长22.9%。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完成12901.07万人和228.87亿人公里,分别增长5.1%和22.3%。民航货物吞吐量55.05万吨,增长11.1%。民航旅客吞吐量1574.05万人次,增长10.5%。

  全年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142.83万人,比上年增长10.3%。其中,海外游客616.45万人,国内游客1526.38万人,分别增长10.1%和10.4%。全年外汇旅游收入20.09亿美元,增长12.4%。

 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.6%

  2005年,全市基本建设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,一批港口、能源、交通建设项目完成了年度投资计划。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99.83亿元,比上年增长19.7%。基本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明显回升,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6.13亿元,增长7.6%。

  在全社会投资中,房地产开发投资418.76亿元,下降3.6%。更新改造投资114.21亿元,增长29.8%。其他投资43.32亿元,下降37.6%。由于2005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下降,使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39.7%下降到35.6%。

  金融业

  20多年来,深圳金融业为特区发展做出积极贡献。深圳市基本建设投资的1/3以上由金融业提供;企业80%以上的流动资金是金融业供给;目前71家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就筹集资金近400亿元。

  在深圳的经济总量中,金融业占12%。100个深圳人中,就有1位金融从业人员。

  自1994年以来,深圳通过邮政向全国汇款累计1600多亿元,对内地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,成为全国重要的资金枢纽。

  深圳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、开放的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,无论金融机构数量、银行存贷量,还是融资能力,深圳都是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。

  深圳银行、证券、保险业机构密度、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以及从业人员比例均居全国前列。与180多个国家地区300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业务代理关系,金融从业人员4万余人。现有国内金融机构100余家。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30多家,外资银行数量、资产和外币存贷款规模仅次于上海。

  2004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256.73亿元,比上年增长1.2%。年末全市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100.75亿元,比年初增长16.8%;全市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242.77亿元,按可比口径(以下分类贷款亦同)计算,比年初增长17.8%。

  证券业

  深圳是全国证券资本市场中心之一。全国两家证券交易所之一的深交所进入规模化、市场化发展新阶段。深交所会员为189家,席位3425个;在深圳注册的证券公司19家,各证券机构在深圳的证券营业部205个,全国在深交所开户投资者达3467万多户。

  深圳证券市场继续调整。2004年末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536家,上市股票578只,比上年增加30只。总发行股本2004.47亿股,增长9.7%;总流通股本822.81亿股,增长11.2%。上市公司市价总值11041.23亿元,下降12.7%。上市公司流通市值4337.76亿元,下降12.9%。全年股票、基金总成交金额16094.77亿元,增长38.61%。其中A股总成交金额15346.89亿元,增长43.04%,B股总成交金额516.46亿元,下降8.17%。

  保险业

  深圳是中国第三大保险城市。保险总资产不断增长,市场业务结构不断完善,外资保险公司保持强劲发展势头。保险公司总部增至11家,保险法人机构6家,分支机构270家,保险从业人员达约19400人。2004年深圳保险业总资产2496.98亿元,占全国保险公司总资产的四分之一,同比增长了17.25%。

  人均保费达到1500元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.5倍。辖区保险分公司实现保费收入91.77亿元,同比增长16.61%,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5.5个百分点。

  外资保险公司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。截至2004年底,外资保险机构代表处8家,在深各外资保险分公司累计实现保费收入8.37亿元。

  外资金融机构

  1982年1月,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开业,是建国以后中国引进的第一家外资银行。

  2004年再次迎来外资银行入深潮。先后有永隆、大新、上海商业三家港资银行开设分行。中信嘉华银行、工银亚洲在深开业。东亚银行、恒生银行开设了支行网点。目前深圳拥有外资金融机构38家,其中,营业性机构31家,代表处7家。

  2004年外资银行在在人民币业务等方面盈利势头强劲,实现税前利润997.21万美元。

  外资保险公司共5家。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.13亿元

机电b股(图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