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王珉(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。)

《觉醒年代》刚结束央视一套的播出,又一部讲述唤醒中国的影视作品《革命者》来了。近日发布了“我看见”版预告:在上世纪20年代,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,怀揣“忧国之所忧,哀民之所哀”的赤诚之心,以信念和实践,铸起中国革命征途中不朽的旗帜,感召了一批批仁人志士,共同踏上马克思主义道路,探索救国救民之道。之所以叫“我看见”,就是百年前青年的革命理想,不到40岁便牺牲的李大钊们看不见了,而百年后的当下青年替他们“看见”了。

时势造英雄(英雄造时势的观点)

这是一部首度聚焦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的浪漫史诗影片。1912至1927年,中国处于关键抉择的十字路口,中华民族将何去何从,究竟哪一条才是适合中国人走的道路时势造英雄?谁也不知道。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介绍、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,是20世纪初中国的“播火者”,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,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。以结论向历史深处推进,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,但这一思想和眼光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的,也是难以验证结果的。那么,理解李大钊,理解伟人的行径,就不能把他看作是文献史料中的符号,把先驱“神化”,而要从他本人的视角去理解他的思维路径,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看待人物。

如何塑造“英雄”?从世界历史进程看,人与时势互相争抢出头,纵观古今,你认为是天时地利塑造了英雄,还是英雄勇立潮头逆转了时势?恐怕,英雄能有所成就,是因为环境恰好适合他们发展,从而催生了这些棱角分明的人。从这一点看来,《革命者》遵循的是“时势造英雄”的唯物史观,而非“英雄造时势”的唯心史观。

时势造英雄(英雄造时势的观点)

在这种史观之下,“时势”就是塑造的重点。影片在拍摄前,剧组查阅了无数史料,反复调研,剧本历经了多次创作修改,数万份图片档案资料,力求映照每一个历史细节,力求鲜活、立体地还原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的社会图景。观众也看见1912年至1927年那段历史中“课本里读过的每一段文字”,还原成每一幕历史:“南陈北李的建党之约”“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”“三·一八惨案”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”,这些历史瞬间从沉睡百年的文献资料中苏醒。

时势下的英雄——李大钊等革命者,当然是以“勇往奋进以赴之”“瘅精瘁力以成之”“断头流血以从之”的脚步,在短短岁月中走过了上下求索的热血征程。但是《革命者》的巧妙,就在于以多视角的叙事结构,从出身不同阶层、持有不同理念、身处各类群体的多组角色入手,以鲜活立体的视角,从父亲、丈夫、师友、对手等多重身份,对李大钊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全面解读。李大钊不只活在文献史料里,更活在一粒一粟、一血一泪当中,他也有家庭生活,从妻子赵纫兰和他们儿女的视角,创新性还原了一个更有血有肉的革命人物形象。

更深刻的是,假使只是对李大钊一人的塑造,那就不免流于视野的狭窄。所以在影片中,不止是李大钊,还有一张张教科书中熟悉的面孔,他们鲜活的身影,与那个时代的工人、学生、百姓构成一幅20世纪中国革命的生动图景。在百年前的中国,我们看见:文人志士有爱国之心、豪杰英雄有忧国之意、贩夫走卒有救国之志,在这片土地,凡心存天下,人人皆为革命者。

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,李大钊发出自己的“隐忧”和“大哀”,下定决心为挽救“神州陆沉”“再造中华”而努力奋斗,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“播火者”,李大钊凭借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,感召了一批批先进青年和仁人志士,这些革命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——从乡村走向革命时势造英雄;倡导新文化运动,传播马克思主义;创建中国共产党,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;促进国共合作,领导北方革命运动;为革命事业献身……这波澜壮阔的一生,也是众多革命先驱的一生。

在“时势造英雄”的唯物史观之下回首革命历程、回顾先烈足迹,才能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。时势造就人才,青年大有可为。我想,这是形成当下青年爱国新潮流的原因。

【编辑:戴容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