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说“三阳开泰”

作者:秋天枫叶

年底了三阳开泰的意思,想到了过年贴春联的习俗三阳开泰的意思,从春联又想到了春联上人们常常用到的一个成语——“三阳开泰”。有的年画上是三只绵羊,题名“三羊开泰”。这本是一个新春吉祥语,一读了之,但若仔细品读起来,总有些让人费解的地方。

三阳开泰的意思

汉语中词语的意思,不说望文生义,即是有引申、转借或者形容、比喻,总与词语中某一要素有丝牵勾连的地方。三阳开泰,“阳”自然是光明的,与“阴”相反的,如春天的阳气,如明媚的太阳。 “泰”是平安、稳定之义,如风调雨顺社会稳定的“国泰民安”,如遇事不慌处惊不乱的“泰然自若”。那把意思连起来,即:春天阳气来了,祝你平安顺利。好像不对三阳开泰的意思!还有那“三阳”,具体指的又是什么?打开 “百度”一查,找到了一个解释。答案如下:三阳开泰的意思是:好运即将降临。这个词的来源,是出自被誉为“群经之首”、“大道之源”的儒家经典《周易》。这个答案,觉得除点明了出处,解释还是不够贴切完美,没有落到点上。于是就从“源”上翻一翻。提到《周易》,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是:算卦、预测。就是说,它是一个预测的方法论和工具。而年月、节气属于“历法”,它是用以记年月日时、记四季节令变化的演算法则和工具。正月来个“三阳开泰”,这是把《周易》和“历法”拉到了一起。这两者又怎么搭上关系了?其实一点也不奇怪。《周易》和“历法”,都是我国先民们从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探索中得来的,是“仰观天象,俯察地理”的结果,所以,它们是形影相随的“连体兄弟”。记录的形式和使用的目的虽有差异,但在运用上谁也离不开谁。它们都是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各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,是建立在“世界是物质的,物质是运动的,运动是有规律的,规律是可以认知和运用的”这一唯物辩证基础上的。

我国使用的历法叫“阴阳历”,既要观察和推算地日关系,又要观察和推算地月关系,民间历书上还有很多标识天地关系的项目,如甲子、月建、五行、八卦、九星、二十四节气、二十八宿等等。这些在代表的意义和使用的方法上,《周易》和“历法”两者都是相同的。《周易》分《易经》和《易传》两大部分,即它是两者的合称。《经》,是卦名、卦画、经文。《传》,是对经的解说和阐释。《易经》六十四卦,说白了是标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六十四种典型情况的,通过它可“类象”万事万物,就像数理化中的公式,通过公式就可以“解决”千千万万的问题。这里的“类象”或“解决”,其主要过程就是计算,是“数”的问题。封建社会时期,国家要求文人“读四书、考五经、习六艺”,五经是选拔人材的必考科目,六艺“礼乐射御书数”中的“数”,其主要指的就是会使用《周易》六十四卦。现在回过头来看“泰”。它是《易经》六十四卦中的一个卦名,“三阳”是推演出来的。六十四卦是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六十四种典型情况,历法中的“月”可看作是计时中的十二个典型时段,这个“十二”自然被含进了“六十四”之中,所以,十二个月就对应在其中的十二个卦上。这十二个卦又称作“消息卦”,和正月对应的就是“泰”卦,叫做“地天泰”。“泰”的卦形是坤在上(三个––重叠,代表地),乾在下(三个—重叠,代表天),从下到上六个杠,断开的杠叫“阴爻”,未断的杠叫“阳爻”。所以“三阳”指的就是泰卦下面这三个阳爻。意思就是:当卦“变化”到下面是三个阳爻的时候,就进入“泰”的时段了。这个“变化”是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,如果要运用它,就要进行推算才行。

三阳开泰的意思

要说“阴阳”,有一个关键的节点,那就是“冬至”,它在历法和卦的运用上非常重要。它是一年中,天象、地物周期性变化的起点和终点。它是“阳”的开始,在农历十一月。“太极图”是天地阴阳变化的最直观的模型,冬至,就在“阳鱼”的尾巴尖。这个点很有意思,十二地支的起点“子”,后天八卦的序数“1”,风水罗盘浑天度的“0°”,踏罡步斗的“起步”等等,都在这个点上。那么,要说明白“三阳开泰”,也得从这里说起。二十四节气分布在十二个月当中,每月两个是固定的。前一个叫“节”,是这一月的开始,后一个叫“中气”(简称气),是这一月的中点。十一月对应的是“地雷复”卦,这个卦,六个爻中只有最下面第一个是“阳”,其余都是“阴”。十二月对应的是“地泽临”卦,六爻中,下面两个阳,其余都是阴。规律出来了,从十一月开始,一个阳一个阳的增加,到正月就是“三阳”了。照此推演下去,到四月岂不是就“六阳”了?不错,就是这样的。“六阳”为“阳”之极点,是最大的阳,它叫“乾卦”。

“物极必反”,阳极则“阴”始生,从五月开始,从下往上,逐月一个阴一个阴的增加。还是按这个规律继续推演,到十月,就成了“六阴”,它叫“坤卦”。十一月开始又是“一阳”,周而复始。七月的卦是“天地否(pi)”,卦形、意义、时间节点都与“泰”完全相对,这也就是成语“泰极否生”“否极泰来”的渊源。有点枯燥无趣,讲个故事吧。

三阳开泰的意思

建安十三年,曹操下江南,领军八十三万欲扫平东吴,孙权与刘备联合,用五万兵力凭借长江天险抵抗。孙刘联军要用火攻,种种计谋用尽,万事俱备只欠东风。周瑜因此急出病来,求助于诸葛亮。孔明曰:“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,助都督用兵,如何?”瑜曰:“休道三日三夜,只一夜大风,大事可成矣,只是事在目前,不可迟缓。”孔明曰:“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,至二十二日丙寅风息,如何?”瑜闻言大喜。十一月二十日,诸葛亮对鲁肃说:“倘亮所祈无应,不可有怪。”遂上七星台焚香祝天,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,并不见有东南风······将近三更时分,忽听风声响······霎时间东南风大起。瑜骇然曰:“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,鬼神不测之术!”。于是公元20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日的后半夜,“火烧赤壁”的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了。如果分析一下这个借东风的故事,与其说孔明是“借”,还不如说是“利用”罢了。注意这几个时间点,“冬至”是十一月的“中气”,一阳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生的,十一月二十日是个“甲子日”,这是冬至后的第一个“阳日”,甲子日的三更时分,是“丙子时”,又是个“阳时”,诸葛亮的东风就是这个时刻“借”到的。开始时,诸葛亮对鲁肃的话说明,他也是没有十足把握的。天上冬至后的阳日阳时,由极阴开始生阳,地上就不再是单一的西北风了,而是有了变化。这个“天机”周瑜不知,曹操是识得的,并且是通过他的口说破的。如果他能听从大将程昱的提醒,有所防备,历史就不是现在记述的这样子了。只是他太大意,落了个一败涂地,并让三国鼎立形成了。曹操与程昱的对话是,程昱入大寨告曹操曰:“今日东南风起,宜预提防。”操笑曰:“冬至一阳生,来复之时,安得无东南风?何足为怪!”可见,曹操知道冬至一阳生就会风转向,这是自然规律,不值得奇怪。恰恰,诸葛亮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自然规律,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历史奇迹。这也是《易经》用于战争的一个典型范例。

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告诉人们,天轻清而上浮,地重浊而下沉。“泰”的卦象是“天在下、地在上”,这好像与天在上地在下的自然现象是相反的。这怎么讲呢?《周易》的奥妙正在这里。乾坤代表天地,又代表父母,是自然界最大的两个物象,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天地之间。正因为地要“下沉”,天要“上浮”,才会发生“天地交媾”。父母交媾就会儿孙满堂,天地交媾就会生发出万千世界。“天地否(pi)”卦,就是因为天在上地在下,不会发生交互作用,僵化不动,《易传》说“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”,所以它是最坏的一种情况。常常说,某人有经天纬地之才,移星换斗之能,把一个陈腐僵化、行将死亡的事物,变成了新生鲜活、日益繁盛的境况。这叫什么?这就叫“扭转乾坤”,把天在上、地在下的“否”倒过来,变成了地在上、天在下的“泰”,天地换了位,世事大翻转。《周易》讲的是“在天成象在地成形”的学问,泰卦是“天象”,那么地上是什么?太阳绕地球一圈的轨迹叫“黄道”,24节气是黄道上均匀分布的24个节点,每两个之间是15°共360°,它是以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认定的。冬至,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回归线(南纬23.5°)上的那一秒,此时太阳直射点就要开始北移,北半球被“阳气”光顾的运动便开始了。立春,太阳直射点已经北移到距赤道较近了,北半球阳气指数由“1”上升到了“3”(最高为6),阳气更盛了。这时的北半球上,各种动物开始发情,孕育新的生命,各种植物开始萌生,日渐繁荣,人们开始从事各种农事和社会活动。一切刚刚开始,一切都是新的,人人充满理想,事事都有希望。这,就是“泰”的真正景象。

三阳开泰的意思

如此来讲,三阳开泰这个成语,机械地分析就是,“三阳”指的是卦形,“开泰”指的是开始进入泰这个好时段。可引申为:新春阳气充盛的美好时节,祝愿大家事事顺心梦想成真。《周易》被誉为群经之首,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。它是我国先民们一代一代坚持不懈,对天地万物观察记录的经验结晶。它所蕴含的物质世界和哲学思想,大而无外小而无内。国语中的许多成语、俗语都出自于它,如:“九五至尊、一分为二、厚德载物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”等等。《周易》,真是太深邃、太伟大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