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药行业最新市场研究(6月29日)银行行业最新市场研究(6月29日)股票市场与经济运行有什么规律:股市股票行业统计一览(2020.06.24):小熊电器002959黑马公司首次覆盖报告:创意小家电龙头企业,未来成长空间广阔:石头科技688169黑马一年磨一剑,蓄势行业抬升期

【新闻评论】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,也可能是唐僧;单日放量大涨不一定是历史大底,它可能是熊市反弹。

  9月7日,沪指放量大涨,霎时间见底之声不绝于耳。本周,沪指高位缩量持续调整,市场又感到一丝恐慌:到底这是上涨中途“加油”,还是主力资金偷偷逢高出货呢?

  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总结历史规律发现,历史大底往往不是单日放量大涨就能够铸就的,温和而持续地放量才是底部形成的“充要条件”。

 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,2080点或是沪指是否创新低的“提前预知点”,一旦跌破2080点,新低恐要直逼1800点了。

  巨量上涨VS缩量下跌

  9月7日,在万亿投资计划获批后,沪指迎来单日大幅上涨,涨幅为8个月之最。然而,当管理层频频发话要力保经济之时,股市却在单日放量大涨后开始缩量下跌。

  基建投资刺激放量大涨

  9月5日~6日,发改委批复25个城轨规划、13个公路建设、10个市政类项目和7个港口航道项目,投资规模超万亿。

  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注意到,在此背景下,9月7日股市高开高走,大幅上扬:上证指数涨幅大涨3.7%;深圳成指涨幅更高达5.08%;中小板指、创业板指涨幅也分别达3.51%、2.67%。

  统计显示,这是沪指8个月以来的单日最大涨幅,也是年内第二大涨幅,1月17日,沪指曾大涨4.18%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9月7日股市量能出现了大幅放大。数据显示,9月6日沪市单边成交额仅有427.3亿元,而7日放大至1111.4亿元,增幅高达160%。深市方面,6日成交额仅有525.7亿元,7日成交额放大至1101.7亿元,增幅高达110%。显然,巨额资金炒作是造成股市放量大涨的主要原因。

  招商证券(600999,股吧)分析师谢亚轩指出,从各国发展经验来看,潜在增速下滑时,有效的短期对冲工具也只有基建投资而无其他办法。在当前就业问题已较为严峻的背景下,政策需要进一步偏向稳增长。

  投资的刺激犹如一剂强心剂,往往能够有效地刺激经济上行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“四万亿”刺激计划带来2009年实体经济的强势复苏,以及一轮股市的大牛市。

  正因为有这一广为人知的例证,才吸引了资金在新的万亿投资获批后蜂拥抢筹A股,造就了9月7日的放量大涨。

  “一日游”后持续缩量调整

  就在发改委批复万亿投资后,高层领导也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刺激经济的决心。

  9月8日,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,要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在拉动内需、增加就业、服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;要提高农业、能源、水利、信息等领域基础设施水平,推进铁路、公路、水路、民航、管道等交通运输网络建设;要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,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资金支持,积极探索和完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,建立多元参与机制。

  随后,在天津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,温家宝总理表示,将根据经济运行的态势进一步加大预调微调力度,着力刺激消费需求、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特别是激活民间投资活力、着力稳定外部需求、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,适时将万亿财政资金用于预调微调。

  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注意到,不少分析人士均表示,在高层上述表态下,政策对投资的刺激或不会戛然而止。然而,就算在这样的显著利好面前,A股本周没有再接再厉、攻城拔寨。

  从本周开始,A股就陷入到缩量调整之中:

  周一,沪指盘中冲高,但未突破9月7日高点,随后回落。尾盘拉升勉强让指数录得了0.34%的涨幅,不过沪市的成交额却降至861.1亿元,仅有前一日的77%。

  周二,沪指突然出现低开低走,全天被均线压制,仅在尾盘出现拉升,但最终还是下跌0.67%。当日,沪市单边成交额萎缩至657.6亿元,仅有9月7日的59%。

  周三,沪指则出现高开低走,始终被均线压制,并在盘中多次出现大幅跳水,但同样出现了尾盘拉升,指数才勉强上涨0.28%。当日,沪市成交额为691.6亿元。

  周四,指数全天在前日收盘价附近震荡,但尾盘突然出现直线跳水,最终沪指下跌0.76%,当日成交额继续下降至645.9亿元。

  周五,受美国正式推出QE3的利好刺激,股市出现大幅高开。按理说,QE3释放了流动性,股市应该受益上涨。但事实却是A股出现高开低走,虽然盘中有过几波拉升,但尾盘又出现跳水。截至收盘,沪指涨幅仅为0.64%。这已是本周的第四个小阴线了。虽然周五股市有所放量,但当日近40%的量能出现在10时30分之前,分析人士认为,这表明受QE3刺激后,股市短暂放量,但最终仍表现为缩量。

  单日放量难为底

  为什么万亿投资刺激这一利好仅造就出一天的放量大涨呢?从一周的沪指运行状况来看,几乎是在一个平台中停滞了,这种停滞,这到底是上涨中的“加油”,还是主力资金已在暗中出货呢?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注意到,单日放量上涨可称为底部形成“必要条件”,但并非“充分条件”。

  放量系底部形成“必要条件”

  纵观A股的底部历史,放量是必须的。这也印证了“量在价先”这一著名股谚。

  回顾998点历史大底区域,市场出现了明显放量。2005年6月8日,沪指大涨8.21%,当天成交额为199.4亿元,较前一日的78亿元暴增了156%;而沪指在见底1664点后的一个月,单日平均成交额为565亿元,远高于1664点前一个月不到400亿元的平均量能水平。

  此外,在2010年7月初沪指2319点底部,沪市单边成交额一度缩减至461亿元。但随着见底形成,此后沪市单边成交额迅速跳升至600亿元,此后又上升至千亿元之上。

  分析人士指出,当股指越来越低而成交额放量,往往意味着有新的资金进场抄底,而没有放量的上涨往往只是场内资金的“自救”,持续性不会太强。

  显然,放量是股市见底的必要条件之一。

  放量非底部形成“充分条件”

  然而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也注意到,放量并不是股市见底的“充分条件”。

  比如1664点之前,沪指也分别在4月、7月、9月出现过放量反弹,但这些反弹仅仅维持了几日而已,最终还是选择下跌。

 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9月19日出现千股集体涨停,沪指上涨9.45%的盛况。第二日,沪指再次大涨7.77%,成交额高达1176.5亿元,较之前增加了173%。然而,即便在这样的罕见暴涨后,股市还是创出了新低。

  因此可以看出,单日放量大涨并不是股市上涨见底的“充分条件”。

  持续放量才是“充要条件”

  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经过深入观察注意到,持续放量才是底部形成的充分且必要条件。

  在998点之前的多个历史大底,我们都发现持续放量。

  如1994年8月1日,沪指当日暴涨33.46%,成交额为30.5亿元,是前一日4.8亿元的5.4倍。此后,量能并没有萎缩,而是持续放大;同年8月4日,沪指大涨7.61%,当日的成交额高达105.4亿元,是8月1日的2.5倍。在横盘了一段时间后,指数并没有向下而是选择了向上,背景就是继续放量;同年9月5日,沪指大涨13.3%,当日成交额为154.9亿元,该金额是行情启动前的31.3倍。此后,随着量能逐步减小,股指便开始见顶回落。

  再比如历史著名的“5·19”行情,1999年5月19日,沪指上涨4.64%,当日成交额为42.5亿元,较前一日的21.6亿元几近翻倍。随后,股指与量能密切配合,量能的逐步放大推动股指向上进攻。直到当年6月25日,沪市出现了量能高达443.2亿元的一根阴线。虽然之后股市又向上蹦跶了几天,但6月30日出现阴线,成交额降至380.9亿元,股市见顶,随后开始逐级下跌。

  历史大底均有持续放量

  如果说上述例子离我们显得遥远,可能不太切合现状的话,那么998点、1664点、2319点、2132点历史大底实际上都是持续放量的结果。

  在2005年6月6日出现998点大底后,沪指在当年6月8日、9日连续放出巨量,但随后量能却没有跟上,导致指数在1100点附近横盘了十多个交易日。由于量能始终无法放大,股指最终选择向下并跌至1000点附近。

  2005年8月18日,沪指放量235.1亿元滞涨,并随后出现量能萎缩,这最终导致沪指又回到了1100点区域,横盘约2个月。而从2005年12月6日起,市场的量能又开始缓慢放大,股指也就从1000点沿5日均线迅速攀升至1300点。

  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注意到,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底部,指数缓慢放量上行特征更为明显。2008年11月10日,沪指大涨7.27%,当天的成交额达589亿元,是此前不到250亿元成交额的约1.4倍。随后沪市的量能逐步攀升,随着量能的攀升,指数也从1664点涨至2400点,涨幅高达44%。

  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底部是2012年1月6日2132点阶段性底部。在2132点形成的当天,沪市成交额不足400亿元。随后这一量能逐步放大,最终高达1700亿元。在此之后的2012年3月29日形成的2242点反弹同样符合逐步放量的特征,而在今年5月以后,量能持续萎缩便是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。

  警惕熊市反弹 等待二次探底

  分析人士认为,若根据上述规律,如果后续股市出现持续放量,那么就有可能形成真正的底部;如果量能不能持续放大,9月7日的放量反弹极有可能是熊市性质的反弹,后续股市还要继续下跌,至少也还要来一轮二次探底。

  单日量能井喷属熊市反弹

  9月7日,沪指成交额为1111.4亿元,本周,沪指的日均量能萎缩至约700亿元,降幅高达37%。从历史经验看,熊市探底过程中,类似的单日放量大涨并不在少数。所以,目前如果言之凿凿认为已经见底,为时尚早。

  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注意到,在历史上著名的一些大熊市中,类似这种单日放量反弹的情况比比皆是。

  比如2001年2245点以来的大熊市中,曾出现过2002年6月24日沪指暴涨9.25%,量能暴增3.3倍的单日大涨行情。但在高位横盘震荡了两周后,指数又开始了大幅下跌。

  2008年的大熊市中,4月24日,沪指大涨9.29%,量能高达1956.5亿元,是前一日的1.2倍。然而,随后股市由于量能出现快速萎缩,股市下跌成为必然。而几个月后的9月22日,指数再次出现类似的情景,但这也不是市场的底部,随后又下跌25%才见底。

  此外,今年5月份以来的下跌中,5月28日、29日的放量也没有带动股市走强,反而是随后加速下跌。

  单日放量大涨,俨然成为了空头陷阱。

  对于为何当日放量上涨往往不是见底信号的原因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也采访了一些技术派人士,他们的认识可归纳为两点:

  一是短期猛烈放量容易将场内多头转变为场外空头。一般而言,单日巨幅放量在表明有资金进场的同时,也表明有场内资金获利了结或割肉。如果是缓慢放量,场内资金并不能从容地大量出货,这对于日后继续上涨是有利的;而一旦场外资金介入过猛,大量涌出的场内资金显然不会在出局后马上追高。这就造成后续量能不足,指数推进无力。

  二是短期猛地放量上涨,在透支空间的同时,可能也将对快速反弹构成时间打压。

  一般来说,放量上涨往往就是大涨,指数动辄就涨3、5个百分点,甚至出现个股集体涨停。由于短期涨幅过大,最短一天、最多几天后便会形成大量获利盘,在熊市思维的左右下,获利了结自然会打压股市。而此时,由于短期介入过猛,踏空资金往往也不会立即追高,从而造成资金难以为继、股市下跌。

  由此可见,缓慢上涨和缓慢放量,更容易吸引场内资金锁仓观望,同时吸引场外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场。真正的底部在这种情况下才有条件筑成。

  分析师:破2080点或再创新低

  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注意到,在历史规律中,单日放量后股市会有两种运行格局:一是股市不创新低,在股指震荡、量能萎缩后出现持续放量,大底构成。最典型的就是998点的底部图形;二是股市创出新低,并继续下跌,最典型的就是1664点的底部图形。

  那么,如何提前预知是上述哪一种情况呢?

  国信证券分析师阎莉通过技术分析认为,放量大涨之后,一般会伴随震荡出现,为保证反弹持续,对震荡幅度需要加以限制,这可以从两个方面估算:一是震荡幅度最好不超过当日大阳线实体的半分位,对应点位2103点;二是沪指既然已经向上突破5月以来的下降压力线确立反弹,震荡最好不要再回落到压力线之下,对应点位为2080点。综合来看,震荡回落的低点可限定在2080点~2100点,若超出范围,表明行情有再探前低甚至再创新低的风险。

  由此可见,2080点是9月7日大涨后调整的底线。目前,2080点大概在20天均线的位置,当前2123点距离这一点位大约有2%的距离。按照阎莉的观点,若股市跌破2080点,应提前出局等待股市创新低。

  如果后续股市不能出现持续放量,那么当前的行情就是熊市反弹。

  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注意到,熊市的单日放量反弹也分熊市中期、熊市晚期两种。

  如果是熊市中期反弹,类似2008年4月22日沪指大涨9.29%,随后股指跌至1664点见底,跌去了52%;如果是熊市晚期的单日放量上涨,则类似于2008年9月19日沪指暴涨9.45%,随后股指从高位回落,跌幅约25%。

  分析人士认为,综合经济环境以及估值点位来看,当前是熊市末期可能性似乎更大些。那么,有投资者会问,如果有二次探底,底在何方?

  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总结发现,二次探底往往会出现在5日均线再次与10日均线死叉的位置,这在沪指998点、1664点时期都出现过。此外,沪指目前之所以在9月5日探低2029点后形成反弹,其支撑位来自于2009年3月3日的2037点一线。同理,如果沪指跌破2029点,再向下的支撑位或是2008年12月31日的1814点一线。以此计算,创新低后的跌幅还有10.6%。